李治女儿高安公主:熬过武则天动荡,终陪葬乾陵的传奇
垂拱四年(688 年)深秋,洛阳宣城公主府的偏院,22 岁的李氏(后来的高安公主)正对着一幅未完成的《寒江独钓图》发呆。院外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,管家跌跌撞撞跑进来,声音发颤:“公主,不好了!驸马…… 驸马他被抓了!”
垂拱四年(688 年)深秋,洛阳宣城公主府的偏院,22 岁的李氏(后来的高安公主)正对着一幅未完成的《寒江独钓图》发呆。院外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,管家跌跌撞撞跑进来,声音发颤:“公主,不好了!驸马…… 驸马他被抓了!”
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史上,能被正史承认的皇帝有四百多位,但只有一个名字,打破了男性对皇权的垄断——武则天。她从唐太宗的才人,到唐高宗的皇后,再到武周王朝的开国皇帝,67岁才登上权力巅峰,82岁归还李唐江山,一生跌宕起伏,争议与传奇并存。有人骂她“牝鸡司晨”
公元654年,长安的冬天比往年冷得早,城墙上结着一层厚霜,空气中隐约藏着动荡。唐高宗李治刚登基,尚未稳固皇权,一切都似乎摇摇欲坠。这时,有人轻声议论:吴王李恪到底做错了什么?为什么偏偏是他成了权臣眼中的靶子?
这个问题困扰了世人千年。打开网页搜出来的画像,要么满脸刻薄要么形似喜剧演员,根本配不上“风华绝代”的传奇女皇。
然后做了一个更让人震惊的安排,先贬他,再用他,如果他不服,就杀了他,这是什么操作?
车中,14岁的武媚娘攥紧了衣角,她望着宫墙之上掠过的飞鸟,轻声对母亲杨氏说:“见天子庸知非福,何儿女悲乎?”
武则天,名武照,并州文水(今山西文水东)人,生于唐武德七年(624年),其父武士原为木材商人,后追随李渊起兵,封应国公。武则天因“容止美”被选入宫中,而“则天”是她去世后追加的尊号,全称为“则天顺圣皇后”,后人多以武则天称之。
永徽五年深秋的长安,大明宫麟德殿内暖意融融。殿外的银杏叶被秋风染成金黄,飘落的叶片贴在朱红宫墙上,而殿内,庆祝秋收的宫宴正热闹非凡。鎏金铜灯悬挂在梁上,灯光透过薄纱灯罩,在青砖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影;侍女们端着漆盘穿梭其间,盘里盛着栗子、核桃等应季干果,还有冒着热
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国力最鼎盛的时代之一。从618年到907年的289年中,出现了21位皇帝。可以说唐朝是中国历史中皇帝交替最多的时期,中国的经济文化发展也一度达到顶峰。唐朝被后人称为大唐,至今在国际上也有很大的影响。
武则天是一个很有政治头脑的人。她懂得把握时机,然后得到自己的利益。在公元651年,武则天从尼姑庵被李治接回宫。此时的她更加意识到权利的重要性,便计划坐上皇后之位。回宫后,她时不时让下人打探朝堂之事。
武则天明明14岁就以“美貌与才气双在线”入选后宫,结果在李世民身边躺了整整12年,连个“转正”都没混上!
谁能想到,一千多年前的深宫之中,竟然藏着这样一位“硬核”女性?她不只是金枝玉叶,更是凭实力圈粉的“人间清醒”。在权力与阴谋交织的漩涡里,她不仅站稳了脚跟,还活成了让后世惊叹的传奇。
他与杨炯、卢照邻、骆宾王并称“初唐四杰”,而且他力压群雄,当上了“初唐四杰之首”。
永徽六年(655 年)冬,长安太极宫的冷宫深处,寒风从破损的窗棂灌进来,刮在王皇后脸上像刀子。她裹着单薄的旧衣,坐在冰冷的地面上,眼前浮现的不是如今的狼狈,而是 15 年前嫁给晋王李治时,太原王氏族人簇拥着她,凤冠霞帔的风光模样。
唐太宗李世民一道圣旨下来,把开国功臣、被他亲口赞为 “国之长城” 的李,一下子贬到了千里之外的叠州当刺史! 满朝文武都懵了 —— 这李可是平定突厥、扫平高句丽的大功臣啊,昨天还陪着皇帝议事,怎么今天就被贬了?有人偷偷抹汗,有人急得直跺脚,心里都犯嘀咕:“这是要
唐高宗显庆四年(659 年)的春天,长安城的朱雀大街上,一辆装饰素雅的马车正朝着皇宫方向驶去。车厢里,18 岁的贺兰氏攥着衣角,心里又慌又期待 —— 她是来投奔姨妈武则天的,可这皇宫的高墙,到底是能让她安稳度日的庇护所,还是吞人的深渊,她自己也说不清。
《旧唐书》曾言:“前贤为后愚废,信矣哉!”唐朝年间,高宗李治虽宽厚仁义,却屡遭他人质疑,后世千百年中,世人皆对李治具负面评价,其人物形象更受损严重。
在陕西乾陵,唐高宗李治的墓碑上刻满了歌功颂德的文字,而旁边武则天的墓碑却光秃秃一片,连个标点符号都没有 ——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 “无字碑”。一千多年来,这块石碑就像个沉默的 “历史谜语”,引得无数人猜测:武则天到底为啥不给自己写碑文?是觉得自己功劳太大,文字根
原来小梅在笔试中只拿到第四名的成绩,比第三名低两分,由此失去了面试机会。谁知,前三名里不知是谁放弃了面试,小梅便接到了递补通知,摇身一变成为第三名,并在面试中遥遥领先,最终成功翻盘。
“684年,长安城街头突然流传一句童谣:‘女主武王代有天’!当这句话传到唐高宗李治耳中时,他手中的茶杯‘哐当’一声摔得粉碎——因为他的皇后武媚娘,正用一双冰冷的眼睛盯着他,而朝堂上,已有大臣秘密上书:‘此女不除,大唐必亡!’”